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號角,我區在新的歷史征程上處處涌動改革熱潮。一系列社會關切、影響深遠、力度空前的改革方案相繼出臺,多項民生領域的重大改革相繼“破冰”。時尚智造小鎮、生命健康小鎮等項目列入省級改革試點,創新推行“三位一體”新型農村合作發展模式得到省委領導的高度肯定。
近年來,區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十個專項小組按照區委的統一部署,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從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構,到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再到確定改革項目、明確責任分工,精心謀篇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各項改革工作。區紀委牽頭起草支持和保護黨員干部改革創新的文件,保護干部推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在全區上下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允許試錯、免責保護的良好氛圍。同時,我區每年把改革工作納入部門年終考績,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確保改革工作落到實處。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正以雷霆之勢,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突破前進,各個重點改革項目捷報頻傳,給公眾帶來了更多的“改革獲得感”。
近年來,我區還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直擊民生“痛點”,著力補齊發展“短板”克服制度“弱點”,全力推進改革克難攻堅,為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把政府自身改革作為“第一臺戲”,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通過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一個個“改革紅利”也開始加速釋放能量。
改革無疑是甌海的“加速器”和“新引擎”,一項項務實創新的改革舉措,如風卷殘云般除頑瘴、克痼疾,已成為推動甌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當前的甌海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跑道”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想要跑出漂亮的“加速度”,唯有敢于擔當、勇于作為,主動迎接改革挑戰,才能最終贏得發展優勢,實現甌海經濟社會新常態下的新跨越。
典型案例:
1、甌海區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打造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求變是甌海實現產業提升轉型的唯一途徑”。甌海區緊緊抓住特色小鎮創建的契機,從區位特征、產業特點、環境優勢出發,舉全區之力推進時尚智造小鎮、生命健康小鎮等兩個省級特色小鎮建設,今年1-5月份,時尚智造小鎮完成投資5.2億元,生命健康小鎮完成投資3.49億元,并組建兩個省級特色小鎮單位和建設服務辦公室。同時,該區還大力培育發展肯恩小鎮、財富小鎮、智創小鎮、夢想小鎮、路港小鎮、真皮古鎮等5個特色小鎮,現已完成投資6億多元。
2、甌海全面推廣“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新模式,激發農村金融活力
2015年10月,甌海區率全國之先推行“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新模式,實現甌海農民不用抵押登記、不用擔保,只需一紙承諾就可從銀行貸款。據悉,截至6月底,甌海區已有122個村開辦“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業務,甌海農商銀行累計為1500戶農民放貸4.42億元。隨著新業務的推進,除農房授托代管外,安置房指標、拆遷協議、經濟合作社股份分紅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業裝備、農畜產品、農業商標等農民認為有經濟價值、銀行認為可托管的風險可控資產,都可申請貸款。同時,該區還組建專門金融服務小組,走村入戶向農戶宣傳政策,實現農戶宣傳全覆蓋。
3、甌海推行市場準入“多證合一”改革,實現群眾少排隊、少跑路,提高辦事效率
去年以來,甌海區率全市之先試點市場準入“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2015年6月份發出全市首張“多證合一”營業執照,10月份實現“一照一碼”登記。改革采取“一表申請、一站受理、同步審批、統一發證”的工作模式,變“群眾跑”為“數據跑”,變“多頭跑”為“一次跑”,辦理時限壓縮到3個工作日以內,大大方便了群眾。截至目前,該區共辦理“一照一碼”營業執照1688張、更換2302張,辦理個體“多證合一”登記6444家,完成社會組織“一證一碼”登記280家,辦理食品藥品經營許可“多證合一”1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