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根據“最多跑一次”改革總體部署,甌海區市場監管窗口秉承著“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服務理念,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實做到服務做“加法”、審批做“減法”,激發市場活力,提高群眾獲得感。截至目前,梳理和發布涉及42類市場監管職能的全部81項審批事項的“最多跑一次”清單,辦理各類業務4663件。
一
借力“互聯網+”,創新載體,實行數據“智慧跑”
推行“微信客服”
在原來銀行免費代辦營業執照的基礎上創新推出“微信客服”,由各銀行負責代辦營業執照的專業人員組成,為群眾和企業提供全面有效的工商登記業務咨詢和免費優質的代辦服務。同時在窗口設立“微信客服”快速審批通道,由專門辦事窗口負責快速受理,快速審結,快速發照。目前,“微信客服”已經為企業辦理營業執照業務600余件。
2
完善微信公眾號建設
在“甌海市場監管”訂閱號開辟“審批服務”、“審批預約”等功能板塊,提供行政審批服務事項的辦事指南、辦事流程、示范參考文本和表式文書下載,提高辦事人員申辦材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提供現場受理分時段預約服務,實現智能分流,縮短辦事群眾和企業在現場等待的時間。
3
深度推進政銀合作全程代辦
在原有的“工商企業通”服務平臺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工商企業通”銀行營業網點代辦企業登記業務的深度和廣度,積極推進更多金融機構網點參與企業登記代理服務。將市場監管審批窗口前移至各大銀行網點,通過網絡專線連接、信息共享,使群眾可就近自主選擇各銀行網點辦理。服務內容囊括免費提供企業名稱預先核準、工商登記、結算開戶、理財融資等,滿足新設企業從注冊籌備到日常經營金融服務的全方位需求。目前合作銀行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甌海農商銀行;網點數42個;累計辦件900余件。
二
做好加減法,升級服務,促進群眾“零跑動”
推行容缺受理服務
針對那些具備基本條件、主要申報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條件,但次要條件或手續有欠缺的企業,審批窗口采取“先辦后補”,對企業申請事項予以受理和審查,一次性告知需要補正的材料及辦理時限,將補正材料與受理審核兩步驟同時進行,打破了原來“申請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后再受理”的傳統。目前,容缺受理的件數已經達到了總辦件數的70%以上。
推行“雙向快遞寄送”服務
根據申請人實際需求,委托郵政速遞物流公司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申請材料、營業執照等材料快遞寄送服務,安排專窗專人負責快遞交接工作,對要求快遞送達的辦事企業或群眾,一一核對登記在冊,并定期進行復核,確保送達無遺漏,實現登記信息網上交流、申請材料快遞寄送、補正材料快遞來往、營業執照快遞送達的企業“零跑動”服務目標。3月份以來,已累計郵寄營業執照17份。
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
在行政審批中心服務大廳設立“商事登記”綜合受理窗口,對轄區內涉及集中審批事項實行“一窗受理”審批新模式,實現“一次申請、一號管理、一網運行、一窗發證”的集成化審批服務。目前對營利性民辦養老機構、營利性民辦醫療機構、營利性民辦學校、餐飲業、旅館業的設立審批事項先行試點,共涉及7個部門,17個審批事項,辦理時間壓縮最多的營利性民辦學校設立從原來的78個工作日減少到了36個工作日,壓縮了54%。5月11日, 發出全市首份 “一窗受理、集成服務”聯辦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目前已經受理11件。
三
苦練“內功”、規范標準,推進辦事“省心跑”
編制“最多跑一次”審批辦事指南
做好申報材料標準化建設,對相關規章制度進行梳理細化,形成一套條理清晰、便于查詢的文本;對申報文本統一格式,做到合法、科學、簡便、規范,從而提高申報的準確率和受理審查的效率。
2
進一步規范和優化受理審批流程
落實“首問責任制”,群眾和企業來辦事,無論問到誰,無論是否是職責范圍,都應熱情服務、負責到底。推行否定報備制度,經辦人員對申請人的申請予以否決時,應主動向申請人說明理由,耐心做好解釋和說明,不得以“不知道”、“不清楚”等為由推托或敷衍申請人;對申請人不能輕易說“不能辦”,而要主動告知“怎么辦”,并及時填報《否定報備表》進行備案。
3
做好住所負面清單和住所承諾制工作
持續推進“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登記”改革,在特色小鎮、小微企業園、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等創業集聚區試行住所登記申報承諾制,申請人在對真實性負責基礎上可免予提交租賃協議等使用權證明文件。同時,結合地方政府“大拆大整”、“五水共治”、“城中村改造”等重點工作,建立住所(經營場所)禁入負面清單,嚴把住所登記準入關。
(轉載自甌海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