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甌海區堅持“以水為美、以水興業、以水富民”,通過實施生態修復、河流整治、文化挖掘和產業融合等系列舉措,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與全域幸福河湖創建,以小投入激活水利“沉默”大資產,帶動百姓實現福富雙收。該區兩大水系之一溫瑞塘河沿岸村集體實現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全覆蓋、50萬元以上逾90%,城鄉共富的濱水產業效益逐漸顯現。
做好綠色生態文章,以水為媒治出共富紅利
涵養水土促共治。圍繞流域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發展,通過實施封育治理、生產道路整治、坡面蓄排措施布設等工程措施,近3年該區累計投資1249.5萬元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項,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8.55平方千米,治理經濟林地10.94公頃,流域內重點經果產業發展面臨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顯著改善,也為當地甌柑、楊梅等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水土資源基礎,實現了生態治理與鄉村產業振興雙贏。創新推出“水土保持貸”特色金融產品,該區溫州拉西拉蔬菜專業合作社獲批全市首筆水土保持貸20萬元,解決運營主體融資難題。高效節水促共惠。堅持加大農業節水力度與加強農田水利管護并舉,通過機埠泵站提檔升級、管理用房面貌提升、計量設備數字化改造等措施,實現農田水利工程由“老化失修”向“美麗高效”精彩蝶變。近3年,該區累計投入資金180.24萬元,更新機埠泵站21座,新增計量設施23套,節水總量約1523萬立方米,受益灌溉面積達7.56萬畝。該區郭溪街道前垟村通過推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有效破解山區與平原的農田灌溉“搶水”之爭,同時精細滿足不同海拔農田的灌溉需求,助力糧食畝產達800公斤,實現糧食增產60%,年均節水30%、減排5%,村集體年增收約41.4萬元。
做好資源盤活文章,點水成金激發共富動能
折價入股促共富。通過政府企業聯動、國資民資攜手、開發服務運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幸福河湖和鄉村振興建設,村集體以河畔舊屋、閑置溪塘等水資源為股金,投資商以一定比例分紅返還村集體,帶動農村資產增長,發揮濱水富民效應。如該區澤雅鎮水碓坑村推行河流水塘、水碓紙坊等“水價值”入股,招引6家頭部企業整村運營,輸出水碓坑共富模式成果,今年前三季度,村集體增收150萬元以上,村民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帶動周邊各類產業年營收1700萬元以上。以水賦能促共創。以開展小水電站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為契機,大力推動小水電行業整體改造、智慧賦能、數字監管,充分發揮小水電作為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換通道的載體作用,變自然綠色資源為共富源頭活水。如該區澤雅鎮西嶺村推行小水電智慧化運維管理,安裝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和數據傳輸設備,利用集控中心遠程控制系統和云管理平臺對電站機組進行監視和調控,據初步估算,數字化改建可提高發電效率5%-10%,村集體收益也由2.6萬元提高到30萬元。
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依水興產催生共富經濟
臨水微改促共贏。打造多元濱水空間,培育“水利+文化+旅游”產業模式,撬動親水經濟圈發展。創新“文、旅、商、居”水岸經濟模式,實現以水塑旅、依水興村、以水富民。如該區茶山街道山根村依托茶山河道整治工程,強化濱水房、臨水宅等微改造、精提升,堅持以“幸福河湖+”探索強村富民新路徑,形成創意民宿、精品酒店、音樂藝術街區、大學生創業聯盟、設計聯盟五大區塊,截至10月底,已累計入駐商家118家、接待游客300萬人次、營業額達3億元。深耕文化促共進。通過挖掘流域河湖文化內涵,推進水利工程文化融合,甌海區打造了一條以澤雅水庫為主線的水文化研學精品線路,沿線串聯起塘下坑水庫、龍溪美麗河湖、澤雅四連碓等水利工程、水文化遺產和水文化景觀,不斷豐富水文化產品和服務。該區澤雅鎮紙源村依托當地水碓造紙文化和水文化研學路線推廣,吸引青少年學生前來研學打卡澤雅傳統造紙專題展示館,全年接待游客約5萬人次,將水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帶動周邊農家樂、農耕體驗等休閑娛樂產業發展,今年前三季度,村集體收入約1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