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位居浙江省溫州市景山公園內,原為溫州著名古剎,啟興于唐之貞元,鼎盛于后梁乾化。
四面青山環繞,周圍綠樹掩映,林間曲徑迂回,清靜處霧靄繚繞,熱鬧處花香鳥語,護國寺就坐落在如此凈土佛國之中。欣逢節假,溫州市民都喜歡到這里休憩療養,舒活肢體,調節心緒。
黃墻灰瓦,唐韻古風,新建的護國寺總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總體規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宗教活動區、僧人生活區、塔院區、廣場區。宗教活動區沿中軸線建筑五進,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藏經樓。
大雄寶殿系重檐廡殿式建筑,雄踞在樓宇院舍之中,巍峨壯觀。殿堂內凈高16米,沒一根棟柱,開闊的佛堂可容納上千人。大殿正中是脫胎彩塑三身佛,從左至右,依次為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兩側的十八羅漢由青石雕刻而成,個個神態各異,惟妙惟肖。
據說寺內還有500羅漢,由我市黃楊木雕工藝大師吳老師創作,其高超手工技藝可謂鬼斧神工,有人評價這群人物組雕,成為"護國寺鎮寺之寶"。輔助建筑有山門兩側的鐘鼓樓、羅漢殿;藏經樓兩側的方丈樓、齋堂。護國寺的監院仁悟法師介紹:鐘鼓樓的石柱由修建現場挖掘出來的四根古石柱構建。古跡的保存給千年古剎增添了歷史的凝重感,抬頭見方丈樓的門聯是"一丈榻前證道,十方信眾結緣",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將在這里得到贊頌,得到傳承。
護國寺,歷經南宋紹興,以至明之嘉靖,梵宇巍峨,僧眾精勤,香火熾盛。山深林密,曲徑迂回,風光秀麗,為四大古剎叢林之冠。
護國寺,明末崇禎,毀于兵燹,歲成廢墟。清之順治,有居士周天鏡等延僧全真重建,迨至道光秀川,續建落成,規模宏偉,蔚然大觀。民國以還屢見興衰。護國寺溯及既往,高僧輩出。如:唐之廣欽、鴻莒,五代鴻楚、鴻梁,宋之處嚴、希妙,清之全真、秀川,以至民國之能明、則愿、欽云、萬定、芝峰、靜賢,皆為僧家之翹楚,佛國之棟梁。
通宗明教,著書立說,興建學院,培育僧才,四方學子接踵而至。緣因后山之蓮華峰,地勢險要,為群山之制高點,白鹿城之屏障,戰略上為兵家必爭之要地。所以戰亂時期,寺宇屢為軍營所占用。
游人路阻,香客絕跡,號角聲起于叢林,寺僧星散于他方。致使佛教四眾無比浩嘆際此國家昌盛,時節升平,中樞決策賢明,萬眾生機勃發。
太平盛世,宗教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平民百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200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重修護國寺。
為了發揚護國寺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護國寺作為"永嘉禪"祖庭,將要突出其"永嘉禪"的文化內涵,按規劃將要在這里建宿覺禪師紀念建筑,弘揚永嘉禪"濟世、利世"的發展觀,使護國寺成為"永嘉禪修持中心"。
到護國寺燒香祈福的信眾、了解甌越佛教文化的游客,還能在這里得到欣賞書法名家作品的機會。護國寺山門的對聯"廣大寂靜三摩地,清凈光明徧照尊"是弘一法師的手跡;大雄寶殿正門則是浙江書法家協會主席朱光田撰寫的對聯:慧日高照光明世界,大觀自在普度眾生;正殿是林劍丹先生書寫的"法明無我緣生性空斷煩惱,嚴教有情苦集滅道成菩提",還有張索、馬亦釗、胡中原等溫州著名書法家的作品。
賞書法,讀對聯,品辭句,悟道理,參觀者在這些融美學、文學、哲學為一體的藝術作品中,接受文化熏陶,獲得人生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