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正月十三澤雅周岙挑花燈,是這個小山村遺存至今的元宵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也是一項富有民俗文化內(nèi)涵的民間綜合性文娛彩燈活動。相傳“周岙十三挑燈”始于明嘉靖年間,創(chuàng)始人是地方一位叫周東海的名人,他官拜右丞相,在京城為官時看到正月十五元宵鬧花燈熱鬧非凡,告老還鄉(xiāng)后在家鄉(xiāng)倡導(dǎo)挑燈巡游山村。又有傳說,南宋時有一叫石馬的京官,心系百姓,特從京都臨安到周岙民間問苦,周岙人尊稱他為“石馬爺”,正月十三是石馬爺?shù)恼Q辰日,十三挑花燈是為了祭祀石馬爺。不管有關(guān)周岙挑花燈的起源有什么傳說,現(xiàn)今這一活動已成為周岙村民對來年五谷豐登,美好生活憧憬寄托的習(xí)俗而世代相承沿襲,六百余沒中斷直至1952年。改革開放后,村民生活富裕,1994年開始又重新興起,成為迄今浙南規(guī)模最大的燈會,年年吸引數(shù)萬人參加,被列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花燈,又叫彩燈,是我國各地普遍流行的傳統(tǒng)工藝品。是人們利用竹木、金屬、絲綢、花布、色紙、彩珠等材料,運用彩扎、裱糊、刺繡、雕刻,輔以剪紙、書畫等工藝制作而成的。周岙山村盛產(chǎn)水竹,每年春節(jié)剛過,家家戶戶都去砍水竹準備制花燈參加挑燈。他們將水竹剖削成竹條、細篾,用苧線、鐵絲扎成各種形狀花燈骨架,底部可插蠟燭固定點燃,頂部有提引線。然后用五顏六色尼龍紙,花色紙糊粘得亮彩,配以書畫,制作成十二生肖狀、各種魚狀、各種車輛狀、亭塔狀等各式各樣彩燈,其形栩栩如生,并隨時代發(fā)展不斷出現(xiàn)新的燈型,如“神六”飛船上天回地,周岙花燈便出現(xiàn)火箭狀、飛船狀的燈型?;糁谱鞴に囈膊粩喔倪M,更加精致,以往蠟燭點燃燈座,現(xiàn)改用小巧電珠,一閃一閃,熠熠生輝,甚至有藝人制作電動化旋轉(zhuǎn)式有科技含量的花燈。
正月十三日是周岙山村的狂歡節(jié)。這天大街小巷,布置得喜氣洋洋,充滿濃郁的節(jié)日氣氛。路口搭起彩門,掛著“燈火萬家良宵美景;笙歌一曲盛世之音”“黎民喜慶豐收年;萬眾笑迎元宵節(jié)”等楹聯(lián)。路邊插著各色彩旗,擺放張張祭桌,滿桌壽桃、豬頭、全雞、刀肉、對魚、年糕、柑桔……等路祭祭品。家家戶戶掛紅結(jié)彩,紅從樓房頂層直到底層,不及地而下端系上萬年青、柑桔,以示大吉大利。迎候挑燈巡游隊伍來到,送來吉祥。
夜幕降臨,全村男女老少高舉自己制作的花燈前來參加挑燈游藝,組成浩浩蕩蕩的挑燈巡游隊伍。主隊伍最前頭是“隊牌”——“大鬧花燈”巨幅橫匾,周邊綢花,正中紅五角星,下飄五彩流蘇,跟著旗隊,旗隊舉宮旗擁著“石馬圣王”香亭鑾駕前行,隨后是大燈龍,這是巡游隊伍的主吉祥物。龍頭即是最大的花燈,整個燈龍長約5米,高近3米,這燈龍凝聚著幾乎所有民間扎作彩燈的手工技巧,由體壯的吉利村民抬著緩緩行進。家家戶戶的花燈隨大燈龍,歡天喜地前進。巡游隊伍中有洋鼓樂隊、民族樂器合奏隊、鑼鼓隊。各村落的各路花燈隊伍匯成一條火龍,在大路上游動,巡游隊所到之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煙火沖天。整個周岙一片燈火輝煌,人山人海,大家都沉浸在花燈下的歡樂中。
挑燈巡游隊伍,游遍周岙主要村落后,到達馬石宮,所有參加巡游挑燈的花燈,全部焚化于石馬宮,以示敬意,帶走風(fēng)水吉利。沸騰的山村漸漸又恢復(fù)平靜。挑燈巡游后,社戲開場,戲班是從溫州城區(qū)或別的地方請來的。于是在周岙做客和附近村落的戲迷們乘余興又靜靜地看起社戲來。
周岙挑花燈以其獨特的歡騰景象,會給參與或觀賞過的人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