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鑲嵌藝術歷史久遠,風格獨特。殷商時代,銅器鑄造中即已出現錯金嵌玉的裝飾紋樣。隨著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貝殼、螺鈿、寶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為了鑲嵌的原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鑲嵌藝術積累了許多重要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鑲嵌法、預制法、反貼反上法、正貼正上法等。除平面鑲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進行鑲嵌,這種鑲嵌方法可以進一步增強鑲嵌對象的立體感。明清以后,浮雕鑲嵌的方法廣泛運用于各種工藝品的裝飾,清代中晚期還出現了在不同“地子”上鑲嵌戲曲人物故事的浮雕鑲嵌法,嵌瓷、骨木鑲嵌即屬此類。鑲嵌工藝品具有堅固、耐曬、耐潮濕、不易變色的優點,材料的質感及由此而產生的形、色、光效果使鑲嵌工藝品平添了藝術魅力,盡顯粗獷渾厚、華貴絢爛之美。
彩石鑲嵌是流行于浙江省南部的一種傳統裝飾藝術,由傳統漆器工藝中的“嵌鈿”演變而來,主要以色彩豐富的青田石為材料進行鑲嵌。彩石鑲嵌有榫鑲、拼嵌、粘嵌等工藝手法和浮雕、圓雕、鏤空雕等表現形式,其工藝流程由稿、形、排、刻、砑、配、木、漆、嵌、雕、粘、蠟、理、描、裝15道工序組成。浙南彩石鑲嵌制品多為掛屏、立屏、大型連屏及案頭陳設等觀賞性工藝品,大件氣勢恢弘,小件玲瓏剔透,構思、布局和制作都非常巧妙。利用石材天然色彩和紋理鑲嵌而成的作品題材廣泛,畫面富于層次感,色彩效果突出。這些鑲嵌制品或描繪山水花鳥小景,或表現重大歷史事件,或復制經典字畫,或再現文學名著人物場景,顯示出很強的裝飾性和工藝美感。